贾秀全为什么说不需要球星
在中国足球的发展历程中,贾秀全的名字始终与争议相伴。这位曾执教中国女足的国家队教练,因一句“我不需要球星”引发广泛讨论。这句话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足球哲学,又折射出中国足球怎样的现实困境?
贾秀全的执教理念核心是整体足球。在他看来,足球是11人的团队运动,过分依赖球星会导致战术失衡。这种思想源于他的球员时代经历。作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男足的后防中坚,贾秀全亲历过依靠球星战术的局限性。转型教练后,他更坚信只有打造运转流畅的整体体系,才能实现持续竞争力。
2019年接手中国女足时,贾秀全面对的是王霜这样的世界级球员。但他坚持认为,球队不能成为“一个人的球队”。这种看似矛盾的用人策略,在东京奥运会预选赛中得到验证。当王霜因疫情滞留武汉时,女足姑娘们依然战胜澳大利亚队,展现出团队足球的韧性。
中国足球长期存在“造星运动”的误区。从甲A时代开始,俱乐部习惯重金引进明星球员,却忽视青训体系建设。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球员能力断层,国家队长年陷入“有球星无体系”的困境。贾秀全的言论正是对这种畸形发展的反思。
现代足球发展趋势印证了贾秀全的观点。2014年德国队凭借整体打法夺冠,2022年阿根廷队虽拥有梅西,但真正登顶依靠的是全员参与的攻防体系。就连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南美足球,也在向欧洲化的团队协作转型。
但贾秀全的理念也存在争议。足球毕竟是讲究天赋的运动,完全否定球星作用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。日本足球的成功证明,在坚持整体打法同时,培养本田圭佑、久保建英等核心球员同样重要。如何平衡个体与团队,始终是教练艺术的精髓。
这句话更深层的意义,在于揭示中国足球的文化困境。我们既缺乏培育球星的土壤,又难以建立真正的团队足球。青训体系薄弱、联赛急功近利、战术风格摇摆,这些问题都不是简单否定球星就能解决的。
贾秀全的“去球星化”主张,本质上是对中国足球发展路径的拷问。它提醒我们:在没有成熟体系支撑时,盲目追求球星效应只会南辕北辙。但真正的出路,或许在于既打造运转精密的战术机器,也培育能够决定比赛的天才球员——这需要几代人的耐心与智慧。